小寒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。太阳到达黄经285°。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:“一候雁北乡,二候鹊始巢,三候雉始鸲。”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着“小寒胜大寒,常见不稀罕”的说法,意思是说,小寒节气要比大寒节气的时候更冷,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。小寒一般是在“二九”到“三九”的时段,小寒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,小寒过后大寒气温稍升高。中国南方地区最冷是在四九天,四九比三九更冷,四九时处大寒节气内,南方地区大寒比小寒更冷。

忙年
春节习俗。沂源、莒南一带称“办年”。入腊月后,购置年货,筹办祭品,洒扫庭院,加工食品等活动的总称。光绪十八年《邹县志》:田家“蒸起胶饼,作黍糕……取雪制醋,刲羊炰羔,击豚葅鱼,曰‘忙年’”。山东各地忙年开始日期不一。单县习惯吃过“腊八粥”即开始忙年。胶东、沂南“辞灶”后始忙年。鲁西南腊月二十五日后始蒸馍、炸货、筹祭品。即墨一带俗言:“过了冬(冬至)年烘烘”。忙年活动包括:大扫除(亦称“扫灰”);购置饭具衣物;宰牲杀鸡;加工食品、供品,蒸年糕;贴春联、年画、门神等。
吃菜饭
古代的时候,南京人对小寒有一些重视,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改变,现已逐渐淡化,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。到了小寒的时候,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,菜饭的内容其实是不一样的,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、香肠片或是板鸭丁,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,十分香鲜而且可口。其中矮脚黄、香肠、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,可谓是真正的“南京菜饭”,甚至可以和腊八粥相媲美。补膏方
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冬季万物敛藏,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,滋补内脏。膏方不仅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,还具有滋补身体,强壮体质的作用,在冬日里受到民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。到了小寒时节,也是膏方进补最忙的时候,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。到了此时,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,吃到春节前后。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,家家时兴用“九九消寒图”来避寒,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成了全国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。正因如此,很多人忽略了合理进补的问题,特别是青年人,自恃体强而暴饮暴食、 饥饱寒热无度,最终引来无穷后患。小寒节气虽已数九寒天,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,但进补当中不可无章无法,应本着“因人施膳”的原则,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。元代《饮食须知》强调:“饮食,以养生,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,纵然杂进,轻则五内不和,重则立兴祸患。”提醒诸位在进补时不要被 “五味之所伤”。
三白:指下雪多。腊月里多下几场雪,预示来年小麦丰收。小寒来得早,春节早脱袄
如果小寒来得较早,那么春节期间的天气就会比较暖和,可以早早脱掉棉袄。其实这句民间谚语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。根据历史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,当小寒提前到来时,往往意味着寒冷天气也会相应提前结束。因此,当春节来临时,天气有可能会比往年同期更暖和。小寒节气来临,带来的不仅仅是寒冷的气温,而且雨雪天气也将会比较的频繁,北方地区的降雪更是比较多见。俗话说,“小寒三日雪,耕牛不停歇”,指的是如果小寒节气期间,能够下上三场大雪,对于来年的耕种将是非常利好的。在小寒节气以后,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很好,耕牛也就不能停歇了,要非常忙碌的种植庄稼。冬季雨雪充沛,也预示着来年也是降雨颇丰,而且冬季冷得透,来年春回早,气温会随着立春节气到来逐渐攀升,趁着好的天气好的墒情,开始忙着春耕、春种。小寒不寒冷,那么到了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的季节,过多雨水会形成很多的泥潭。同时,从这句谚语上,我们也可看到一件事的因果关系:因小寒的季节错乱,导致冬天的延长,清明雨水增长。由此可见,无论做任何事,都得循序渐进,有因必有果,这就是四季给予人类的一种可见性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