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。太阳到达黄经195°。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”
寒露以后,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,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,雨季结束。受冷高压的控制,昼暖夜凉,白天往往秋高气爽。从气候特点上看,寒露时节,南方秋意渐浓,气爽风凉,少雨干燥;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。寒露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、吃芝麻、吃螃蟹、饮秋茶等。

寒露到,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。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四时养生理论。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。于是,民间就有了“寒露吃芝麻”的习俗。芝麻用途广泛,不仅种子富含油分,具有高级滋养成分,风味优美,而且叶与花都可食用,味道甘美。另外,芝麻还具有药用价值,对于慢性神经炎、末梢神经偏枯、便秘和高血压症有一定疗效。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,是菊花的月份。为除秋燥,某些地区有饮“菊花酒”的习俗,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,渐渐移至重阳节。在民间,菊酒通常是用菊花茎叶,杂以黍米而酿成的。明代宫廷在重阳节所饮菊酒,系以菊花煎汁,再和以发酵用的曲与米酿成,有的还加以诸如地黄、当归、枸杞等多种中草药,以收药补之效。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,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,漫山红叶如霞似锦、如诗如画。我国幅员辽阔,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,各地的红叶在辽阔的大地上呈现的时间是不同的。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。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,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。
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(肺)为宜,同时增加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等以增强体质。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,由于气候渐冷,日照减少,容易出现忧郁心情。保持良好的心态,宣泄积郁之情,培养乐观豁达之心,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。此外,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。临床诊疗中发现,每到气候变冷,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,分析原因与天气变冷、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,因为人在睡眠时,血流速度减慢,易于形成血栓。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;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,顺应节气,分时调养,确保健康。此日暮途穷之说,要人及早培植,勿任迟之又久,至露冷风寒时候而始开花也。虽天地洪恩,锡以晚遇,亦有名无实,故曰“不结子”。
本来指寒露时节将烟叶晒干,多用来比喻不予理睬,不理会。【例】任你怎样叫骂,山上只是不应,既不放出人马,也不高挂免战牌,来个寒露的烟叶——干晒。(房德文等《金鞭记》)斫(zhuó):用刀斧砍,这里指收割。白露时收割高粱,到寒露时要把庄稼收打完。〔例〕露见日则消,乡人皆知之而能言之也。“英英白云,露彼菅茅”,下露亦有云,乡人不知之而未尝言之也。曰露水,曰露水珠儿……曰“白露斫高粱,寒露打完场”。(清·李光庭《乡言解颐·天部》)
指稻田灌水可以免受寒风侵袭。〔例〕农谚说:“有水不怕寒露风。”在寒露风侵袭期间,采用灌深水的办法,保持土壤温度和增加株间空气温度的作用,可使正在抽穗扬花的晚稻免受或少受危害。(梁全智等《古今中外节日大全·寒露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