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渌口区图书馆!

登录登录

秋分|金陵山色里,蝉急向秋分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9-23 07:48:36
  • |
  • 作者:渌口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01次



秋分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。太阳到达黄经180°。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:“一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。”

秋分时节,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,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,产生一次次的降水,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。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,已经到了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时候,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。此时,南、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。

推.jpg?v=1751401943628

节气民俗


祭月
中国古代王朝祭祀月神的典礼。起源甚早,至少在先秦时期已有这种祭祀活动。据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,秦朝祭祀八神,月神位于第六,“六曰月主,祠之莱山”。汉代宣帝时,曾于莱山祠月。明代初年罢废朝日夕月之祭。嘉靖九年 (1530)又恢复。每年秋分时节举行祭月典礼。现存北京的月坛,即是明、清两朝祭月处所。
粘雀嘴(吃汤圆)
秋分这一天农民按习俗每家都要吃汤圆,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,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,名日粘雀子嘴,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来破坏庄稼。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,当然只是农民的想象和美好愿望,不过也说明了一个道理,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,不易消化,不宜多吃。

吃秋菜

在岭南地区,昔日流行秋分吃秋菜。秋菜是一种野苋菜,乡人称之为“秋碧蒿”。逢秋分那天,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。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,细细棵,约有巴掌那样长短。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“滚汤”,名日“秋汤”。有顺口溜道: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。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实际上,岭南习俗所谓的“秋汤”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,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,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
秋分养生
在我国的华北地区,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,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,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,按照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说“谨察阴阳之所在,以平为期”, 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。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,避肃杀之气,收敛神气,适应秋天平容之气。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(阴历重阳节)登高观景之习俗,登高远眺,可使人心旷神怡,所有的忧郁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。


节气俗语

秋分黍子寒露豆

黍 (shǔ) 子, 一种谷物,去皮后叫黄米。秋分时节收黍子,寒露时节收豆子。 “秋分黍子寒露豆”,已是到了收割豆子的时候。(鲍昌《庚子风云》)

秋分栽蒜,寒露种麦
指秋分是栽蒜时节,寒露是种麦时节。〔例〕河南方志还有谚语、方言项目。嘉庆《密县县志》将谚语按时序排列,是一种别致的编排方法。如:……八月:秋风凉,光棍着了忙。秋分栽蒜,寒露种麦。八月十五云遮月,防备来年雪打灯。(张紫晨《中国民俗与民俗学》下编六章)
秋分前后无人闲,打场种麦干在前

指秋分正是黄河以北收秋种麦的大忙时节。〔例〕各地农谚有“秋分麦入土”、“秋分前后无人闲,打场种麦干在前”(华北地区),“九月白露又秋分,收稻再把麦田耕”(西南地区)等说法。这些农谚都告诉人们,要不违农时,加紧进行“三秋”工作。(梁全智等《古今中外节日大全·秋分》)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
渌口区图书馆  访问量:2004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