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渌口区图书馆!

登录登录

立秋|秋风吹雨过南楼,一夜新凉是立秋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8-08 15:16:42
  • |
  • 作者:渌口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99次


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。太阳到达黄经135°。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生,三候寒蝉鸣”

立秋意味着降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下降或减少。从立秋开始,阳气渐收,万物内敛。立秋与立春、立夏、立冬并称“四立”,也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。秋天是禾谷成熟、收获的季节。立秋时,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,庆祝丰收的习俗,还有“贴秋膘”、“咬秋”等习俗。

推.jpg?v=1751416469623

节气民俗


戴楸叶

两宋时,立秋日民间有戴楸叶为饰的习俗。《东京梦华录》八;“立秋日,(汴梁)满街卖楸叶,妇女儿童辈,皆剪成花样戴之。”《梦梁录》卷四:“立秋日……都城(杭州)内外,侵晨满街叫卖楸叶,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,剪如花样,插于鬓边,以应时序。”《武林旧事》卷三:“立秋日,都人戴楸叶,饮秋水,赤小豆。”


咬秋
明清时京津习惯于立秋日吃瓜,俗称“咬秋”。清张焘《津门杂记》上《岁时风俗》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

贴秋膘
亦称“抢秋膘”或“补秋膘”。汉族岁时习俗。流行于北京、河北及东北地区。指立秋日食用厚味美食佳肴,目的在于弥补盛暑夏日身体之消耗。一般多以肉食为主,喻以肉贴膘之意。其中白切肉、红焖肉、肉馅饺子等均为贴秋膘之上好食品。

秋社
古时秋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,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。此时农家收割已毕,立社设祭,以报答土地给人们带来的丰收。汉代以前只有春社,汉以后始有春、秋 二社,意在土地乃万物赖以生长的基础,故春祈而秋报。




节气俗语

早立秋凉嗖嗖 晚立秋热当头
关于气候的谚语。见《吴下田家志》。按公元月日计算,立秋为每年八月七至九日交节,因而立秋便有八月八日前后之分。早立秋指的是八月七日,晚立秋指的是八月九日。总的说来,立秋后气温开始下降。但农谚说八月九日立秋,气温要回升。我国幅员广大,气候比较复杂,气温的升降与否不尽全同。不过长江流域有个相似的谚语:伏包秋凉悠悠,秋包伏热得哭。

三春不赶一秋忙

〈谚〉三春,每年春季的三个月。指农民在春天不如秋天忙碌。“不几天就要下霜了。” 老孙头说,“经了霜,庄稼不长了,就得抢收。三春不赶一秋忙,道理在这。” (周立波 《暴风骤雨》) 也作 [三春不如一秋忙]  队上的活计需要他安排,三春不如一秋忙,秋收一天比一天迫近,要做好准备。(张国庆《亲仇》)


秋后的蚂蚱——蹦跶不了几天

秋后天气转冷,蚂蚱就要冻死了。比喻恶势力快走到尽头,危害已经很有限;或比喻得意不了多长时间,就要灭亡了。[例]我看这伙坏蛋是秋后的蚂蚱——蹦跶不了几天啦,我们大伙都不要怕,团结起来,跟他们斗。也作“秋后的蚱蜢——没多少蹦头了”“秋后的蚂蚱——还能蹦几蹦”。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
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
渌口区图书馆  访问量:2006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