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渌口区图书馆!

登录登录

小暑 | 鸟语竹阴密,雨声荷叶香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7-07 17:03:49
  • |
  • 作者:渌口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00次


小暑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。太阳到达黄经105°。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。”


小暑开始进入伏天,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。在中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“食新”习俗,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,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。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,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,有“元宝藏福”的意思,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。推.jpg?v=1751409529123

节气民俗


吃伏羊

夏季入伏,食羊是徐州特有的民间习俗,名曰“吃伏羊”。徐州吃伏羊具有悠久的历史,据《汉书·杨恽传》记载:“田家作苦,岁时伏腊,烹羊包羔,斗酒自劳。”说明祭祀伏腊在汉代就已家喻户晓并躬身力行了。另据《吕氏春秋·季夏纪》记载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奎中。其曰丙丁,其帝炎帝,其神祝融。”由此可知,先秦两汉祭祀“伏日”的对象是炎帝和祝融,这就是徐州夏季吃伏羊习俗的渊源。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,每年入伏时节,家家户户都吃伏羊。


吃伏面

每年一进入炎热的伏天,辽沈地区向来有“伏日人家皆食面”的习俗。这里说的“伏日人家皆食面”,就是素常说的吃过水面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六月(农历)伏日,并作汤饼,名为辟恶。”“辟恶”,就是解除暑疫,防止疾病的意思。因为伏天气候炎热,细菌繁殖快,是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季节,所以要特别当心。伏天里,一般来说人们的食欲都不太好,但若是一吃上这种过水面,人们会立刻感到心神清爽,食欲大增。民间流传说,吃过水面可以“败心火”,恐怕就有这层意思。


封斋节

苗族禁忌习俗。封斋忌期从农历小暑节前之辰日起,至小暑节后巳日止。相传此为鸦溪天王遇难日。在此期内,忌食鱼、虾、鸡、、鳖、蟹等。俗信认为如果误食,必降灾殃。但猪、牛、羊肉则不忌。见山禽、野兽、虫类均不能打,并避讳呼其名。但见蛇可打。如果常人在此期间出生或去世,则须杀猪祭祀悔过。人们相沿成俗,不敢稍有触犯。




节气俗语

小暑一声雷,依旧倒黄梅
五月,黄梅天:夏至后遇庚,为出霉,小暑日为断霉,过此则无蒸湿之患。俗又忌小暑日雷鸣,主潦,俗呼“倒黄梅”,谚云: “小暑一声雷,依旧倒黄梅。”


小暑吹了东南风,四十五日拔草风

五月,拔草风:梅雨既过,飒然清风,弥旬不歇,谓之拔草风。俗又以小暑日东南风主旱。谚云: “小暑吹了东南风,四十五日拔草风。”


大暑小暑灌死老鼠

〈谚〉大暑,小暑,均为节气名。形容这两个节气正处于雨季,雨水很大,以致能灌死老鼠。这是“大暑小暑 灌死老鼠” 的雨季,飞机不敢来。(柳青《铜墙铁壁》)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
渌口区图书馆  访问量:2005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