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渌口区图书馆!

登录登录

夏至 | 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6-12 09:44:16
  • |
  • 作者:渌口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09次

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。太阳到达黄经90°。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,二候蝉始鸣,三候半夏生。”

气温高、湿度大、不时出现雷阵雨,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。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古时也是民间“四时八节”中的一个节日,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。此外,夏至后,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、凉茶、酸梅汤等来避暑。

推.jpg?v=1751414843284

节气民俗


吃凉面

地方小吃。夏令应时小吃。唐代称“冷淘”,一直沿用至明末。将面条煮熟,放入凉开水里淘凉,捞出抖散。食时,凉面装碗拌调料和麻油,称麻油凉拌面;或凉面装碗后配荤、素浇头,如虾仁凉面、素三丝凉面等。


夏祭
古代岁时之祭,指夏季中的祭祀。古时人们将五行配四季,配五祀,又配牲体之五脏,按季节分别举行祭祀。夏为火,祭祀以灶为对象,祭品以肺为主。《礼记·月令》记,孟夏之月 (四月)、仲夏之月 (五月)、季夏之月 (六月) “其祀灶,祭先肺。”

夏至九九歌

民间节气歌谣。流行于湖北等地。歌曰:“夏至入头九,扇握在手;二九一十八,脱冠着罗纱;三九二十七,出门汗欲滴;四九三十六,卷席露天宿;五九四十五,炎秋似老虎;六九五十四,乘凉进庙柯;七九六十三,床头摸被单;八九七十二,子夜寻被单;九九八十一,开柜拿棉衣。”“夏九九” 从6月22日 (农历五月十六日) 开始,至9月10日 (农历八月初七)结束。


夏至养生


从中医理论上讲,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,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,注意保护阳气,使气得泄。就是说,夏季要神清气和,快乐欢畅,心胸宽阔,精神饱满,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,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气机的通泄。与此相反,举凡懈怠厌倦,恼怒忧郁,则有碍气机通跳, 皆非所宜。同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,宜晚睡早起。




节气俗语

夏至有雷三伏冷,重阳无雨一冬晴
夏至当日如有隆隆雷声,三伏必是凉快;重阳当日不下雨,整个冬季都是大晴天。〔例〕重九日晴,则冬至、元日、上元、清明四日晴。雨则皆雨,又主灶荒。括云:“夏至有雷三伏冷,重阳无雨一冬晴。”(明·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卷一一) 


夏至难逢端午日, 百年难遇岁朝春

夏至不容易与端午同一天,年初一刚好立春, 也是百年难遇的事。语见明·陆浚原《藜床沈余》: “崇祯元年元旦立春。谚云: ‘夏至难逢端午日,百年难遇岁朝春。’适际改元,尤千古罕遇。”


冬至馄饨夏至面

冬至、夏至:均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冬至节日在农历十一月下半月,夏至节日在农历五月下半月。指民间习俗,冬至吃馄饨,夏至吃面。清·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:“冬至郊天令节,百官呈递贺表。民间不为节,惟食馄饨而已,与夏至之食面同,故京师谚曰:‘冬至馄饨夏至面。’”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



气温高、湿度大、不时出现雷阵雨,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。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古时也是民间“四时八节”中的一个节日,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。此外,夏至后,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、凉茶、酸梅汤等来避暑。

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
渌口区图书馆  访问量:2005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