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渌口区图书馆!

登录登录

清明 | 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4-04 12:57:06
  • |
  • 作者:渌口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19次

清明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,太阳到达黄经15°。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:“一候桐始华;二候田鼠化为鹌;三候虹始见。”

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,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,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。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,也是传统节日。清明节的节俗丰富,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。


推.jpg?v=1751421640890

节气民俗


扫墓

祭扫坟墓,是祭祀死者的活动,以示对死者的缅怀、崇敬之情。此俗源起较早。《文选·辨命篇》有“严每扫墓以望丧”之语,后世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。汉、白、苗、蒙古等许多民族多于清明节前举行扫墓活动。届时,前往墓地,剪除杂草,培上新土,致祷词,并献上花圈、花束或摆上祭品,烧化纸钱。现在扫墓一般可分为集体或家庭、个人的祭扫,前者多为祭奠英雄、领袖,后者多为悼念家人亡友。

踏青

今亦称“春游”。全国各地流行的娱乐养生习俗之一。指春天到郊野游览。此俗古已有之。杜甫《绝句》:“江边踏青罢,回首见旌旗。”秦味芸《月令粹编》卷六引李淖《秦中岁时记》:“上巳(三月初三)赐宴曲法,都人于江头禊饮,践踏青草,谓之踏青。”今踏青与旅游结合在一起,是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,在万物复苏之时,一家老小,带上饮料和食品,到有山有水、草绿花红的地方,尽情观赏自然风光,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,而且能改善神经系统、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,使人心情舒畅、精神愉快,同时还可游览名胜古迹,丰富知识,广交朋友。踏青集体进行,并安排一些文体活动。如爬山、拔河、垂钓等,更是平添情趣。


插柳

清明节习俗。是日,小孩须早起,折松柳枝回家,松枝插于门框上,持柳枝于墙旮旯、屋角、门后等处抽打,再插至屋檐上。还有些地方在小孩头上、狗脖子上戴柳条编的圈。据说,这样做可以引回介子推的灵魂,亦可避邪。插柳之俗最早始于唐代并沿袭至今。
祭孤魂
祭祀孤魂是民间对阴间“行善”祭祀的迷信活动。其对象是无家可归、无人照料的孤魂、野鬼。在豫南光山、新县一带,过农历七月十五鬼节时,家家都要在路边、水边燃纸烧香,放河灯、路灯,以祭孤魂。豫西偃师一带,则于农历十月一日在祖坟祭过自家先祖后,也要到十字路口焚烧纸钱,祭祀孤魂野鬼。




节气俗语

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

清明戴柳: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,人家插柳满簷, 青蒨可爱,男女亦咸戴之。谚云: “~”。


清明螺,抵只鹅

螺: 螺蛳,有螺旋形的贝壳,肉味鲜美,营养丰富。指清明时节的螺蛳肉味鲜美,抵得上鹅肉。〔例〕“~。”应节而肥。此指螺蛳,非田螺也。(清·范寅《越谚》卷上) 


清明节的竹子——节节高

清明时节气温转暖,雨水多,竹笋拔节很快。比喻不断地提高、进步。例: 还真没想到,短短几年时间,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已经是~啦。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


更多精彩

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中延续传承的政治、经济、思想、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的传统文化,从文学艺术、礼仪风俗、科技文化、器物文化四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深度解读,构建了26个主题文化库,1.4万个知识导航节点,内容权威,分类科学,设置合理,为读者提供了全面、精准、权威、可信的文化知识服务。
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
渌口区图书馆  访问量:200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