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渌口区图书馆!

登录登录

立春 | 柳色早黄浅,水文新绿微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2-04 11:49:01
  • |
  • 作者:渌口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99次


立春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个节气,指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,为公历每年2月3至5日之间,表示着春天的开始。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:“ 一候东风解冻,二候蛰虫始振,三候鱼陟负冰。”传统节日之一。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自秦代以来,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。所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传统节日。立春的民俗活动包括拜神祭祖、纳福祈年等。


推1.jpg?v=1751404053990


节气民俗


报春

汉族节令生产习俗。流行于全省。又称“打春”“赞春”。立春前几日, 有人手执小锣、竹板,一边敲击,一边口唱赞春词,挨户送一张“春牛图”。被送人家相赠几个小钱, 称为“报春”。意为报知春已到来,须抓紧春耕。“春牛图”为黄纸印红字和图画,上面载明立春和二十四节气的月、日、时、分,绘有春牛和勾芒神图,还有几龙治水、几牛耕田的全年气候和年成的预测。一龙治水表示雨水少,龙多了会互相依靠,互不负责,也会缺雨。只有二龙或最多三龙治水才比较好,勾芒神的打牛鞭举得高,表示牛耕费力,须用力鞭赶, 收成不好。鞭子放下,表示牛耕省劲,预示丰收。两旁有“春到家兴”、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等吉利语和勉励语, 末尾有“奉圣旨”和“周、吴立正”字样。据说是明朝洪武皇帝的圣旨,只准周、吴两姓人充当“报春”人,立正表示恭敬祝贺。过去农村据此安排一年生产。此俗至今仍存,只是指导生产作用逐渐减弱。

扎勾芒神

土家族农事生产活动。在山区,土家人要在稻田里扎茅草人。草人头戴斗笠、身穿衣裳,手持蒲扇,或持吊有布片的长竿,让风吹摇摆,形如活人驱赶雀鸟,使其望而生畏,不敢飞落稻田。草人为远古护春的勾芒神,迎春时,扎其护春;秋收时,照样祈祷其护秋,因其是管理阳春之神。由于历史风雨将人们对其祈祷意识的洗抹,形成了一种潜意识。

吃春饼

立春之日吃春饼。宫廷食俗之一。晋代就有立春放些萝卜、芹菜等于春盘上食用的风俗。唐代“春盘” 中遂有春饼及芦服、生菜。此时春饼主要用春蒿、黄韭、蓼芽包裹制成。据周密《武林旧事》 卷二记载:南宋朝廷制作的春饼 “翠缕红丝、金鸡玉燕,各极精巧,每盘值万钱”。此时的春饼是以酱熏炉烧盐腌的各类肉馅,各类炒菜,如菠菜、韭菜、豆芽菜、干粉、鸡蛋等,再以面粉包之,烙薄食用。每年立春前一日,宫内即把春盘与酒赐给皇帝身边的大臣或宠信的太监,盘中除生菜和染色萝卜之外,还有熟猪肉、白色熟饼、大环饼。诗云:“盘装荠菜迎春饼,瓶插梅花带雪枝。”明清时期宫中此俗相沿,立春必互相宴请,席间布置有春饼与菜。明代于立春日,皇帝在午门赐百官春饼。孙承泽在《天府广记》中载明,万历时宰辅申时行有立春赐春饼诗,其中云:“紫宸朝罢听传餐,玉饼琼肴出文官。斋日未成三爵初,早春先赐五辛盘。迥风入仗旌旗寒,融雪当筵七箸寒。” 足见明代此俗之盛。




节气俗语

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生之计在于勤 

一年的打算要在春天就安排好,一生的打算、理想,要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实现。也单说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。《礼记·月会·广义》:“一日之计在晨,一年之计在春,一生之计在勤,一家之计在身。”明·无名氏《白兔记》第六出: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生之计在于勤,一日之计在于寅。春若不耕,秋无所望。寅若不起,日无所办。少若不勤,老无所归。”(寅:寅时,凌晨三至五时。)朱自清《春》:“‘一年之计在于春’,刚起头儿,有的是工夫,有的是希望。” 

立春一日,百草回芽。 

立春后气温回升, 一日比一日暖和,百草发芽。语见元·陆泳《吴下田家志》。 

春打六九头 

〈谚〉从冬至日数 “九”,至 “五九” 末共四十五天, 第四十六天为 “立春”,正是 “六九”第一天。庄稼人说:“春打六九头,穿吃不用愁”,不管它有谱没谱,反正每逢至此,人们的心上都充满了喜庆的意愿。(肖玉《龙山寨》) 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
渌口区图书馆  访问量:2004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