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渌口区图书馆!

登录登录

重阳节 | 赏菊诗意浓,悠然度流年
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10-04 11:37:58
  • |
  • 作者:渌口区图书馆
  • |
  • 阅读次数:128次

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。又称为“双九节”、“老人节”,因为古老的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

九九归真,一元肇始,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、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。传承至今,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。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。

推.png?v=1751405927010

节气民俗

登高民间传统体育活动,在重阳节举行。属节令体育活动。南朝梁人吴均在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了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传说:汝南桓景,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,长房谓桓景:“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祸宜急去,令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以系臂,登高饮菊花酒,祸乃可消。”桓景如其言,举家登山。夕还,见鸡犬,牛羊暴死。自此有了重阳节登高消灾免祸的习俗,后发展成节令性体育活动。实际上,在汉代重阳登高已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活动。盛行于三国。每年重阳节这一天,人们挎着茱萸袋,帽上插菊花,结队上山,登高远眺,观赏秋色,就地野餐,甚为惬意。


吃重阳糕:亦称“花糕”。汉族节日糕点。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。因用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且形色花巧,故称。起源甚早。晋葛洪《西京杂记》曰:“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宫内时,九月九日食饵,令人长寿,故今人以为俗。至宋极盛。多用米粉、果料等蒸制而成,但原料、制法因时因地而有异。南宋时制作颇为精巧。”刘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“城东内外”: 记明代都城北京此食品时说: 九月九日,“面饼种枣栗其面,星星然,曰花糕。糕肆标纸彩旗,曰花糕旗。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”。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记清代有烙、蒸二制法:“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。有油糖果炉作者,有发面累果蒸成者,有江米黄米捣成者,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。市人争买,供家堂,馈亲友。”民国年间仍很盛行,多为夹馅印双羊,取“重阳”之义,制作较为简易,重阳节街上有卖。


饮菊花酒: 常于每年九月初九日菊花盛开时节饮用,最早出现于汉代。《西京杂记》与《搜神记》均载: 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华酒,令人长寿。菊华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米酿酒。”入唐,此酒已广为普及,凡达官显贵、平民黎庶莫不饮之。上官婉儿《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圣酒》诗云: “却邪萸入佩,献寿菊传杯。”《新唐书·李适传》载: “凡天子飨会游豫,唯宰相及学士得从。秋登慈恩浮图,献菊花酒称寿。”晚唐诗人储光羲在《田家杂兴八首》 中亦 称: “夏来菰菜饭,秋至菊花酒。”以后其酒又几经发展, 加入地黄、当归、枸杞等,变为药酒。


佩茱萸:汉族民间岁时节日习俗。茱萸又名“艾子”、“越椒”,是一种可作药用、有浓香的草木植物,古代人认为它可以 “驱邪除瘟”。《续齐谐记》载有东汉时汝南 (今河南上蔡县西南) 人桓景遵道长费长房之嘱,全家免遭灾厄的故事。至唐代,此俗更为盛行,从唐诗中看,插戴茱萸除 “驱邪” 外,又增加了寄托思亲之情 (如孟浩然的 “莱萸正可佩,折取寄情亲”)、装饰美容(如卢纶的 “茱萸一朵映华簪” 、白居易的 “舞鬟摆落茱萸房”)、祝颂延年益寿 (如王昌龄的 “茱萸插鬓花宜寿”)等含义。其中以王维的 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(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)、杜甫的 “明年此会知谁健,醉把茱萸仔细看”(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) 最为有名。


节气俗语


重阳无雨看十三,十三无雨一冬干
指九月九无雨看九月十三,如果九月十三再没雨,就一个冬天干旱。〔例〕岁时俗谚:“云罩中秋月,雨打上元灯”,“重阳无雨一冬晴”。一说“重阳戊遇一冬晴。”又说:“~。”(明·冯应京《月令广义·岁令》)

九月初八问重阳——不久
指时间相距很短。重阳:我国传统的重阳节,在农历九月九日,古人在这一天要登高聚会。

九月九,蚊虫叮石臼
九月九:即重阳节,阴历九月初九日。叮石臼:蚊子叮人肉,就像叮在石臼上一样。指阴历九月九以后,天气变冷,蚊子快要活不成了。〔例〕重阳将至,盲雨满城,凉风四起,亭皋落叶,陇首飞云,人以是为立秋后第一寒信,谓之重阳信。俗又有“~”之语。(清·顾禄《清嘉录》卷九)
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
渌口区图书馆  访问量:20048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