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,二十四节气之一,即中国传统秋季的第四气。相当于太阳黄经180°至195°的一段时间。与中国古代七十二候中的“雷始收声,蛰虫坏户,水始涸”三候相一致。公历9月23日(或24日)为其交气时刻所在的日期。此时太阳直射点返回赤道,全球昼夜等长。《春秋繁露》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,忙于秋收秋种。
节气民俗
秋祭:古代岁时之祭,指秋季中的祭祀。古时人们将五行配四季,配五祀,又配牲体之五脏,按季节分别举行祭祀。秋为金,祭祀以门神为对象,祭品以肝为主。《礼记·月令》记孟秋之月 (七月)、仲秋之月 (八月)、 季秋之月 (九月) “其祀门,祭先肝。”
祭月:中国古代王朝祭祀月神的典礼。起源甚早,至少在先秦时期已有这种祭祀活动。据《史记·封禅书》记载,秦朝祭祀八神,月神位于第六,“六曰月主,祠之莱山”。汉代宣帝时,曾于莱山祠月。明代初年罢废朝日夕月之祭。嘉靖九年 (1530)又恢复。每年秋分时节举行祭月典礼。现存北京的月坛,即是明、清两朝祭月处所。
节气俗语
春分秋分,昼夜平分
指春分和秋分这两天,白天和夜里的时间各占一半。
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
〈谚〉谓我国北方播种冬小麦 以秋分前后最适宜,白露过早, 寒露过迟。〔例〕对于冬小麦播种, 北京地区是“白露早,寒露迟, 秋分种麦正当时”。
不到春分地不开,不到秋分籽不来
指只有过了春分才可以种地,过了秋分才可以收获粮食。
秋分前后无人闲,打场种麦干在前
秋分: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公历9月22、23日或24日。指秋分正是黄河以北收秋种麦的大忙时节。〔例〕各地农谚有“秋分麦入土”、“~”(华北地区),“九月白露又秋分,收稻再把麦田耕”(西南地区)等说法。这些农谚都告诉人们,要不违农时,加紧进行“三秋”工作。(梁全智等《古今中外节日大全·秋分》)
内容来源: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》
湖南省株洲县渌口镇,三斗巷,邮编:412100,电话:0731-27618340
渌口区图书馆 访问量:200392